人口紅利消退正讓中國失去競爭優勢
縱觀阿迪達斯等已經或即將撤離中國的企業不難發現,除經營戰略調整和資金情況外,成本是倒逼外企按下撤出確認鍵的最大原因。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以“珠三角”和“長三角”為代表的外向型工廠聚集地,一直以來最吸引外資的便是廉價的勞動力,傳統的“三來一補”貿易方式,在中國完成的也僅僅是人力加工。而伴隨我國劉易斯拐點的來臨,“人口紅利”逐漸消退,再加上人民幣已經連續7年保持小幅升值態勢,我國原有的優勢已明顯減退,內資和外資企業均在面臨炙烤。而在另一方面,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正以其相對更低的薪酬水平承接中國制造的大量轉移。
海關總署對1856家出口企業做了一項問卷調查,認為勞動力成本上升的企業高達80.4%。有外資機構的研究報告,目前,中國紡織品制造企業員工的月平均工資為188歐元~300歐元(約合人民幣1450~2320元),而孟加拉國只有80歐元左右,越南也不到120歐元,如此來看,中國的平均勞動力成本是東南亞的兩倍以上。
即便和美國這種工資水平處在世界一線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也未見得存在優勢。有專家指出,美國勞動生產率是中國的4倍,所以中國勞動價格雖比美國低,但并不一定代表勞動力成本比美國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