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衛經營的織造廠里,偌大的車間大約只有一半的機器在運作,幾個工人穿梭其中,地上雜亂地擺放著幾個零件、幾個空箱子,有的地方還有一片污漬。盛澤部分小微紡織企業的生產現狀,從劉紅衛的企業可見一斑。
規模小并不是問題,檔次低卻是致命傷。根據盛澤鎮經濟發展局相關工作人員的介紹,當地2500多家的紡織企業中,產值在億元以上的企業只有近80家,剩下的2000多家企業多屬于小微企業,管理相對比較粗放,創新能力普遍不強,主要集中在低端生產制造環節,因此,在產業調整中首先遭遇沖擊。
“盛澤紡織業這艘大船的總噸位大,看起來很美,但主要是由眾多小舢板組成的。風暴一來就現了原形,抗不了風險。”劉紅衛說。
作為低端生產制造環節,盛澤織造受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的困擾尤甚。“現在每年工人工資漲幅都在10%左右。”經營織造企業的吳先生告訴記者,公司現在有員工600多人,根據工種不同,工資也有所差異,如擋車工目前的月薪在5300元?6000元之間;保全工目前的月薪在10000元以上。與去年相比,工人月薪普遍上漲近兩成。勞動力成本的增量幾乎就吃掉了全部利潤。“此外,物流、融資、環保等成本以及人民幣升值,都是企業需要面臨的挑戰。”
前幾年的行情好,當地紡織企業大干快上,又導致了低端產能嚴重過剩。蘇州志向集團董事會秘書丁結緣說,“2011年的行情是,只要你有錢上機器就能夠賺錢,根本不注重創新,導致了很多企業盲目擴張,最后產品供大于求。”
盛澤絲綢協會會長蔡雪熊也認為,因為行情好,前些年上的機器大多技術水平不高。據協會了解,在當地近1000家擁有噴水織機的工廠中,技術檔次低的噴水織機占了大部分。“許多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不高,織機是運轉了十多年的陳舊機型,織機簡陋,輕型狹幅,只能生產比較低檔的產品。”
低水平擴張導致低檔次產品供大于求,價格下跌嚴重,使資金壓力雪上加霜。蔡雪熊介紹,盛澤黃家溪村一家生產仿真絲“雪紡”的企業,今年每米銷售價下跌一半多,庫存有200萬米,應收款500萬元,銀行貸款800萬元,資金壓力很大。“這種情況在大部分創新能力較弱的小微企業中較為普遍。”
在蔡雪熊看來,盛澤紡織業的不景氣,更是紡織業大趨勢的一個微觀反映。“歐美日的一些低端紡織品及服裝的訂單已向東南亞及南亞地區轉移。服裝訂單轉移了,服裝廠所需的面料就相應減少,而且這種產業轉移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