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危機,危中有機。“市場不好也給了企業進行轉型升級的壓力和動力。”中國綢都網副總經理沈劍認為,盛澤鎮能夠成為全國知名的紡織重鎮,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當地的中國東方絲綢市場。這個目前交易額在1000多億元的專業市場,是資源集聚的世界級平臺。
“如果說盛澤發展的劣勢在于企業技術力量不夠、產品檔次不高以及成本增大,那么盛澤發展的優勢就在于產業鏈完備和有了東方絲綢市場這個平臺。”沈劍說,市場帶來了人流、資金流、物流,也帶來了信息和理念,這些都是盛澤轉型升級的優勢。
以市場專業信息引領研發,加大創新投入,讓華福織造多年來一直是盛澤的排頭兵。如今,在蘇州華福織造公司數千平方米的展廳里,展出的自主研發面料達上萬種。“專業市場的存在,讓我每天都能了解到最新的市場信息。這是我們研發的可降解面料,對環境相當友好。”施清島指著一塊紅色的薄薄的面料對記者說,這塊面料的附加值“高得嚇人”,盡管售價高但訂單卻不愁。“我們每年投入銷售額的5%用于研發,研發出的新產品達到500多個,這讓企業既獲得發展的源源動力,也增強了抗風險能力。”
把握制造業發展趨勢,從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企業轉型,也是企業的轉型之道。2011年,盛澤紡織業達到高峰期,當年只要投資擴大產能,企業就能獲得豐厚的利潤。不過,志向集團的董事長黃志向反而把276臺機器賣得只剩下99臺,然后又購進22臺新機器。
“我把生產部門完全取消,這121臺機器只用于試驗。” 為了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黃志向把生產環節全部外包給其他織造企業,公司集中精力投入研發和銷售。如今,志向集團每年投入研發的經費占銷售額的10%以上,開發的四個系列新面料已經成為紡織業的技術標準,并成為在新三板上市的高科技企業。“我還想向微笑曲線的更高端發展,那就是制定技術標準和引領流行趨勢,獲得市場的定價權。”
注重時尚潮流分析,與古為新,也能做到“小而美”。蘇州鼎盛絲綢有限公司投入巨資收購了一家以難以為繼的宋錦生產廠家,通過技術改造重新實現宋錦的產業化。“現在宋錦這種高檔絲綢面料,不僅能做服裝,還可以用于制作箱包。”公司董事長吳建華拿出一件具有傳統服裝樣式的宋錦面料外套表示,這件由知名設計師設計的服裝,在北京的專賣店里已賣到上萬元。另一件宋錦面料的手提包則成為國禮送給外國政要夫人。他介紹,與公司普通的面料比較,一般面料的利潤在5%,而宋錦的利潤則高達30%,目前公司正在增加織造宋錦的機器,宋錦產品的銷售額占比逐年提高。“我現在正在提升宋錦和上久楷品牌的附加值,我們不求企業成為大象,但求把它打造成 小而美 的私人定制高端品牌。”
“在產業轉型升級中,小企業也能活得更好。盛澤優勢小企業的轉型成功,讓我們在平淡的市場中看到了轉型的路徑,也讓我們看到了美好的未來。”盛澤鎮黨委書記李建炯說。